2010年6月30日星期三

吸血鬼初探

百無聊賴,最近一口氣看了第一季23集的的《吸血鬼日記(Vampire Diaries)》(西片電視劇)。加上近年興起的《吸血新世紀》,再加《血達倫大冒險》,還有當年的《我和殭屍有個約會》(被某君迫著看的...)好幾個題材都是涉及吸血鬼的,真有趣。

圖書館中,在宗教分類的書中,竟又看到一本關於吸血鬼的故事書。

為何關於吸血鬼的書,會放到宗教這類別呢?值得深思。

翻看內容,其實也頗有趣,最吸引的是提到吸血鬼的起源。

吸血鬼的由來:
猶大起源
話說,吸血鬼是出賣耶穌的門徒猶大變成的。傳說猶大為三十塊銀幣出賣耶穌,然後逃亡,最後自殺,但靈魂仍不能安息,結果變成吸血鬼。又或是說因為猶大背叛耶穌,結果上帝令猶大變成吸血鬼,永遠無法看到陽光。所以吸血鬼怕陽光,亦怕銀造的子彈?

(不過,我一直認為。其實是耶穌出賣了猶大...一個有計劃、有預謀、陷猶大於不義、要猶大一生被受詛咒的陽謀(因為本身太清楚)

因為在計劃中,必須要有人出賣,故事才能發展下去。猶大不入地獄,誰入?活生生的把猶大迫上絕路,也就是個人覺得聖經故事所營造的氣氛。)

該隱起源
據說該隱因為弒弟,而受到上帝的詛咒,結果永遠不能行於白天之下,只能在黑暗中與夜間的生物共存,並靠吸血維生。

吸血鬼德古拉(Dracula)
第一次認識吸血鬼德古拉,應該是遊戲裡的《惡魔城》吧?小時候不多看電影,對吸引鬼也沒什麼印象。倒是遊戲中的吸血鬼,能變成蝙蝠,覺得好玩。

專有名詞

初擁
要變成吸血鬼,必須完成初擁的儀式。
初擁(The Embrace)是人被吸血鬼吸血後再喝下吸血鬼的血的過程,完成儀式後,就能變成血族。

吸血鬼與現今社會
時移勢易,吸血鬼如何在現今社會生存下去呢?為了要令吸血鬼更人性化,更多機會出場(商業元素?),吸血鬼近年已被賦予許多神奇技能。變狼變蝙蝠,視覺效果好;力大無窮,咁先多機會表演,最怕人哋唔知你係吸血鬼;行動迅速,特技效果先有得做;日光日白出來四圍行,出場機會勝於一切。

不過,在《吸血鬼日記》中,還是加了點限制,就是必須戴著戒指。戒指怎樣來的?有何功效?第一季還沒詳細說明。

應付吸血鬼的方法
當然是銀造的子彈、或將其頭砍掉,或在心臟處釘上木樁,令吸血鬼曬曬太陽等等。另外傳說中,大蒜的氣味、十字架等可以抑制吸血鬼的能力。

吸血鬼是種族?
不知為何,許多傳說故事,都把吸血鬼變成一個種族,即是和人狼、德魯依、妖精、矮人等等一樣,是自有的一個族類。但有點矛盾的是,吸血鬼在某程度上,是被判別為不能生育,吸血鬼要擴大族類,就得初擁更多的人類。

吸血鬼的衣飾?
所有人都被電影所影響,吸血鬼就是穿禮服的貴族紳士模樣,要有黑色的斗蓬,穿件白色襯衣,還要有花紋的...

吸血鬼與科學
有研究指,吸血鬼可能與狂犬病有關,理由是狂犬病患者,有相當多癥狀與吸血鬼相類似:畏光、討厭刺激性的氣味(如大蒜)、面色蒼白、有口部肌肉抽搐想咬東西的慾望(訛化為尖的牙齒並善於咬人)等等。

吸血鬼的歷史
Dracula實在太出名了,不過原本是什麼人呢?羅馬尼亞人弗拉德‧德古拉(Vlad Dracula)王子,綽號弗拉德‧特佩斯。生於特蘭西瓦尼亞的錫吉什瓦拉城。弗拉德繼位後,首先與外國結盟,通過征戰消滅了反對派以鞏固自己的統治,並恢復了因連年戰爭而破壞的社會秩序,他還一直致力於發展國家經濟,鼓勵同西歐國家貿易。弗拉德還整頓了軍隊,增強了特蘭西瓦尼亞的軍事實力。

在羅馬尼亞語中,「德古拉」(Dracula實)有惡魔之子或龍之子的意思。加上,德古拉慣用嚴酷刑罰,習慣把犯人釘死在削尖的木樁上,而且他用刑頻繁,不管對國外間諜、戰俘,還是國內的竊賊、貪官等,都以嚴刑對待。

不過,好景不常,年僅31歲的德古拉,在伏勒德戰死(一說是被反對者謀殺)。雖然德古拉已死,但人們老是卻記住德古拉的木樁酷刑,人心惶惶。隨著歲月流逝,訛傳訛的威力化,人們早已忘了歷史或事實,漸漸地德古拉變成了一個白天睡在棺材裏,晚上出來活動,專咬人的脖子的吸血鬼,而且還要住在古老的大城堡裡。

西方的吸血鬼傳說,自古有之。早在德古拉出現前,已有其一定形象。吸血的生物在世間其實不多,最為人熟識的應該是吸血蝙蝠(但其實吸血蝙蝠吸的血很少,而且主要吸動物的血),但事實上死亡並不是因為被吸血蝙蝠吸血至死,而是吸血傷口的併發症導至。

(個人認為,吸血最多的應該是蚊子(還有水蛭等等)...為何蚊子和吸血鬼連不上關係呢?)

從資料顯示,吸血鬼傳說盛行在14世紀。當時歐洲發生了大規模的瘟疫,為了避免受到傳染,人們往往並不仔細辨別病人是否真的死去,便匆匆將他們掩埋活埋。由於死者太多,有些舊墓地需要打開重用,這埘人們便發現屍體變了姿勢,還沾有血跡...這是因為有些人被活埋時並未死去,在棺材裡掙紮所至...

當然,究竟吸血鬼是否存在,實在是個謎。還有卓柏卡布拉...究竟是否吸血鬼變的呢?有冇謎女郎出現呢?

2010年6月25日星期五

「書」怎麼了

窗外下著雨,呆坐在電腦前,還是工作,呆呆的工作。

在趕著些什麼呢?明明是很忙,但就是提不起勁兒。

老生常談的問題,已沒有什麼新鮮感,也不過是懶人病,早已沒得醫治。

汽車在天橋上高速駛過,隔著厚厚的玻璃,在這辦公室裡,聽不到汽車的飛馳聲,但擾人的車影,卻連綿不絕的匆匆駛過。

呆,到最後,還得收拾殘局,把要做的都處理好。

書展臨近,原來就這樣十年了。從一開始出來工作,便與書結下不解的緣。

十年來,都在對著書。悶了嗎?又好像還沒有。或許我適合沉悶的工作。

做書,可以很用心,也可漫不經意。早已沒有人理會書裡的內容,人們只看包裝而已。

一本書的誕生,可以複雜,也可簡單,就看當時人的取向。

用心良苦的書,到頭來可能根本沒有銷路,在沒有被多看一眼的機會時,便已被書局收起上架,然後湮沒在浩瀚的書海中。

再無謂的書,在傳媒的打造吹捧下,也可一夜成名,轉瞬數十版再版。內容垃圾?誰去管內裡是什麼,人們想要的,就是趕上那買書的潮流。擁有了,卻連翻一翻的機會也沒有。

書的價值在那裡呢?解悶?長知識?增值?實用?解疑?趣味?

近年都不買香港書了,電腦雜誌倒是一本又一本被封面的標題吸引買了,被騙了。結果最近索性就站在7-11裡看書,反正沒人趕,反正封面大題如何吸引,內不也是不甚了了,看幾分鐘,一本雜誌的價值也就完了,又何必付款購買。

有點心痛,明明一本書,一本雜誌,也是許多人的心血成果,但賞識的人已越來越少。

就連做書人也對書心淡了,書還有誰去看?

2010年6月21日星期一

熱得不像樣

近年香港的熱,實在熱得令人受不了。

像火爐般的熱,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?

如果單從溫度來看,其實也沒什麼特別的變化。

氣溫還是在30多度左右,一般的夏而已,卻令人感到熱氣難耐。

坐著,也可大汗淋漓,是自己太肥胖了嗎?這也是原因之一吧?

熱島效應、溫室效應、屏風效應...總總都令熱變得不再一樣。

人的體質也變了?君不見大夏天時,學生們都是長袖綿衣不離身...

人們,早已習慣了室溫(25度?)其實是空調溫度吧!還要帶點涼意才覺稱快。

空調才是生活的環境,結果人再沒法活在大自然當中。

本來,陽光普照的清晨是美好的。微風輕吹,偶或傳來鳥語,一切多好。

只是都市都變得太都市了,沒有了微風,換來是空調的涼意;沒有了鳥語,換來的是汽車隆隆的聲音。

突然腦海浮現這句:「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...」

或許世界原是空「須彌納芥子...」

是熱昏了頭吧?寫下了什麼?人生原是一場夢,夢為蝴蝶,其實什麼都不是...

我在寫什麼呢?天知道

2010年6月20日星期日

一個瘡疤

多少年了?如果説傷口需要時間去洗滌、沉澱、結痽的話,那麼二十多年的時間,應該早已足夠了?滿以爲歲月會把一切都帶走,但原來卻不是。看似已被淡忘,但在瘡疤底下,血原來還一直在淌著。不想回憶,但一切還瀝瀝在目。
為何午夜夢迴,突然又再想起這不想回想的往事?暴風雨前夕,總是平靜的,但願這個前夕更加漫長,甚至暴風雨不再出現...

2010年6月18日星期五

四年盛事







Oman 阿曼






Uruguay 烏拉圭








Paraguay 巴拉圭



本身不是球迷,對運動項目其實也不太熱衷。不過四年一度,總得來湊湊熱鬧。世界盃一詞,還是從打機時認識。當年為了知道那個國家是那支國旗,只得死背那些國家名,用心記下國旗的樣子。結果,巴拉圭、烏拉圭、阿曼、瑞士...這些名字,在腦海留下了印象。

但當年互聯絡不發達,一直沒有去查找這些國家的地理位置(可是如今還是沒有去找...)自己對世界盃的看法,從前認為應該是每個國家榮辱之所在。但如今看來,卻是處處充滿了商業味,充滿了打假波...為了能成為品牌的代言人,每個球星都很注重自己的身體,不能輕易受傷。大型品牌甚至可以操控球員的出場機會...金錢主導了一切

剛看完《中國足球內幕》(雖然內容未必100%真確),確實令人不寒而慄...足賽,不止是體育運動,更是民族感情?政治外交?賭博公司賺錢?黑幫勢力展示的地方...

當然,世界盃...或者不一樣...只能是或者從運動變成賭博,是人性所趨向?由美好變成壞,是發展的必然性?不懂...還是傳說中的森巴足球最吸引──快樂足球...